合作可提高公司競爭力,但也可能會面對新的對手
透過共同合作,可以降低風險,共享知識及技術,為公司取得增長的機會。
同時,也能快速進入市場、取得新客戶並獲得增長機會。另外,互補不足之處,增加產品複雜度,獲得創新能量,墊高競爭門檻,讓新競爭者不易進入。也有的方式是以共同採購的方式,取得規模經濟,降低成本,提高利潤。
但是凡事有優點就必有缺點。策略合作夥伴也許需要共享資源、利潤、技術及Know-how,對公司來說,這也許就是公司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當合作對象取得這些資訊,也許會拿去培養競爭對手,或者直接成為未來的競爭對手。甚至如果合作雙方的地位不對等,弱勢的一方為了訂單、為了生存,被迫交出公司的關鍵資源及技術,最終成為被拋棄的對象。也有可能因為文化不同,僅有合作協議的弱連結,導致1+1<2的情形發生。
KT的這篇文章結構很棒,有前情提要,有競合之間的評估,甚至有合作也不見得就是好的反思,推薦給大家。
回到汽車產業,目前為止OEM仍舊佔有一定優勢,掌握車體製造以及通路。但是Intel有了Mobileye,開發自動駕駛地圖;nVidia跟Bosch開發出搭載自駕車晶片的車用系統,進一步掌握演算法,建立即時行車地圖,當nVidia與Intel掌握自駕車的大腦,OEM沒有關鍵技術,後面會發生甚麼事情? 有可能淪落為替Intel生產車體的公司嗎? 或者還是遵循 NB 產業推動 Intel Inside 的概念,雙方共享研發成果?
Toyota、VW以及Tesla要自行開發晶片,就是為了避免 IC 廠綁住。
而Uber開發自駕車技術,當他們掌握用戶資料,掌握自駕車技術,建立行車地圖,有沒有可能反過來自己建立地圖資訊? 每一步都是很困難的一步,但是這些商業巨擘一定有這樣的目標,一旦成功,就可壟斷市場,獲得巨大的利益。而對手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,也必須增強自己的實力,避免被取代。